团场专栏 > 22团 > 团场信息 > 正文
【基层动态】四季无闲田 大棚生万金
发布时间:2025-06-27 16:40 来源:第二师铁门关市

近日,在二十二团八连温室大棚湿润泥土的气息中,一畦畦西芹幼苗正舒展嫩绿腰肢。种植户陈林一边弯腰查看长势,一边盘算着:“这两座棚有4亩多地,育了400余盘苗。6月栽下,10月就能上市了。”这些西芹幼苗正是二十二团打破传统耕作时序、点燃多元种植引擎的生动注脚,大棚复播让土地生金不再局限于单季。

在不远处的七连生姜基地,则书写着更为厚重的“姜”山图景。山东引进的脱毒姜种被工人精准植入沃土,有机肥沿垄沟均匀铺撒,连队“两委”成员在田埂边仔细检查种植情况。这片占地50余亩的生姜基地,承载着团党委精心布局特色产业的厚望。今年,经团党委牵线搭桥,种植户杨怀峰向山东种姜能手学习后,在七连开启了种姜的新尝试。他深知这片土地的独特禀赋:“年均2800小时光照加显著昼夜温差,让我们的生姜姜黄素含量很高,这是闯市场的硬底气。”

生姜种植预期收益可达6万元,品质上乘者更是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如今,杨怀峰的姜苗已实现自主培育,既保证了品质,又有效压低了种苗成本。

然而种姜并非易事,仅育苗就有10多道工序,人工成本居高不下,这让前来学习参观的职工赵霞和几名同样对种姜感兴趣的职工心中有些犹豫。“效益确实诱人,但前期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我们还在学习观望。”赵霞坦言道,她的顾虑代表了不少潜在种植户的心声。

针对技术难题,七连“两委”成员迅速行动,将课堂搬进田间,姜种消毒、水肥调控……手把手教学让种植户在实践中吃透技术。七连“两委”成员万涛表示:“我们坚决落实团党委部署,将特色产业与粮食生产两手抓,今年试水的甜花生和豇豆亩效益均突破4000元,增收之路正越拓越宽。”

“未来,我们将重点推进生姜产业升级,着力发展姜茶、姜粉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同步培育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系统总结种植经验,逐步将成功模式复制推广到全团。”二十二团农业林业草原和生态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赵庆秀表示。

闲置资源的华丽转身,在四连设施大棚正结出“一棚多用”的丰硕果实。走进366亩大棚区,4月移栽的百香果苗如今已是藤蔓攀爬,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这正是四连党支部创新破局,引导职工在传统育苗空档期大胆试种高附加值果蔬、推动大棚从单一育苗向多元种植转型的生动写照。“过去大棚育苗结束后常处于闲置状态,如今我们通过轮作模式,引导职工种植百香果、红薯、四季豆及马铃薯,预计单棚可增收2万元至3万元。”四连党支部负责人苏洪介绍。

职工王治平看着长势喜人的百香果信心满满地说:“以往闲置期零收益,如今按百香果长势和市场行情估算,每亩纯利润很有希望突破2万元。”为确保成功,连队已建立技术指导小组,定期开展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精准培训。

从八连西芹复播的清新序曲,到七连生姜基地的“姜”山伟业,再到四连“一棚多用”的四季欢歌,引进新品种、探索深加工、加强技术扶持、电商与农旅融合的多元路径探索,每一步都踏在让职工腰包更鼓、让乡村振兴筋骨更强的脉搏之上,二十二团的田畴阡陌正以多元笔触描绘着前所未有的丰收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