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塔里木河下游“风头水尾”的三十四团,曾是塔里木垦区沙漠化最严重的团场,黄沙漫卷是常态,生态脆弱是痛点。如今,行走在三十四团的土地上,梭梭成林、枣园连片的景象映入眼帘。近年来,三十四团各族职工群众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引,在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的探索中,蹚出一条沙漠增绿、发展增质、产业增效、职工增收的融合之路,让生态“高颜值”切实转化为经济“高价值”。
航拍三十四团农田
梭梭成屏障,沙漠生“黄金”
金秋八月,风清气爽。在三十四团六连肉苁蓉种植示范基地,一排排梭梭如忠诚卫士,整齐挺立在曾经的盐碱荒地上。梭梭叶片虽细小,却努力向上生长,在风中沙沙作响,似在诉说这片土地的变迁。护林员们弯腰清理梭梭间的杂草,动作娴熟认真,他们的身影与这片绿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护林员正在查看梭梭长势。
“我当护林员13年,这片地的变化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护林员队长尚新岭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望着眼前的绿地感慨道。他还记得,早些年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空白地”,盐碱肆虐、黄沙裸露,别说植物,就连飞鸟都很少停留。“那时候风一吹,沙子能把远处棉田的苗打蔫,职工们看着心疼却没办法。”尚新岭说。
三十四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木塔格沙漠中间地带,两大沙漠“夹击”下,生态治理迫在眉睫。为筑牢生态屏障,2022年,六连大面积种植梭梭。作为沙漠原生植物,梭梭耐旱、耐盐碱,是防风固沙的“利器”。3年多来,职工群众一锹一锹栽种梭梭苗,反复调试滴灌设备、逐步改良土壤,硬是将这片盐碱荒地变成如今的绿洲。
护林员正在管护梭梭。
梭梭成林,不仅挡住风沙,更带来意外收获。有“沙漠人参”之称的肉苁蓉与梭梭是共生关系,它耐旱耐盐碱、药用价值高,且市场需求稳定。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三十四团与铁门关市风芸苁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地下苦咸水及塔里木河生态输水工程,在梭梭根部大规模接种肉苁蓉,发展独具特色的林下经济。
“梭梭种植两年后,我们开始接种肉苁蓉。”六连连长刘泽元蹲下身,拨开梭梭根部的沙土,肉苁蓉嫩芽正悄然萌发。“目前来看,肉苁蓉亩产在100公斤至120公斤,亩利润在1000元左右。”他算了一笔账,“更重要的是,这些收入的10%将作为连队集体经济,用于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农田及连队基础设施,形成良性循环。”
如今,三十四团已在沙漠边缘累计种植梭梭2.2万亩,接种肉苁蓉1.25万亩。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不仅成为阻挡风沙的天然屏障,还带动了25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
枣园藏“珍宝”,土地结“富果”
生态屏障越筑越牢,风沙危害逐步减轻,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效益,让职工在守护生态的同时增收致富?三十四团将目光投向大面积枣园。在四连枣园间种瓜蒌示范田,一丛丛瓜蒌叶片舒展如掌,青绿色的幼果掩映其间,生机盎然。
长势喜人的瓜蒌
“我今年第一次在枣园里种瓜蒌,你看这秧子长得多壮实!”种植户杨方翠穿梭在田垄间,一边查看瓜蒌长势,一边笑着说。她手提水桶,准备为瓜蒌浇水施肥,“现在主要就是做好水肥管理和除草打药,看着它们一天一个样,我盼着今年能有好收成。”
四连拥有2900亩枣园,近年来受市场波动影响,枣树效益欠佳。“单一作物抗风险能力太差,必须想办法给土地‘加码’。”四连党支部书记欧阳昌江表示,连队党支部通过多次考察调研,最终决定带领职工在枣园试种甘草、黄芩、柴胡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中药材。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种,效果逐步显现。欧阳昌江指着瓜蒌田介绍:“按当前长势,瓜蒌亩产预计超1吨,根段亩产500公斤,亩产值可达5000元。”更让他欣喜的是,看到试种成功,其他职工也动了心,不少人前来参观学习,积极性很高,明年计划大面积推广。
枣园间的瓜蒌长势喜人。
在七连的枣园里,另一种林下经济模式同样成效显著。“今年我们和公司合作,在枣园里试种射干。”七连副连长戚竞烁算了一笔明细账,“射干是中药材,市场行情稳定,和枣树套种互不影响。一年下来,枣树和射干亩收入约8000元,比此前单种枣树增收4000元至5000元。”
为推动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三十四团专门引进专业种植企业,提供从技术指导到统一收购的全链条支持。企业派驻的技术员定期到田间地头指导,告知职工施肥时间、病虫害防治方法,成熟后还以保底价统一收购,让职工无后顾之忧。“有企业兜底,我们种着也放心。”戚竞烁说,这种“企业+技术+基地”的模式,让职工敢尝试、能受益。
职工群众正在为果园间种的射干除草。
截至目前,三十四团已推广“枣药间种”模式1.3万亩,亩均增收7900元。曾经单一的枣园,如今成为“一地双收”的“聚宝盆”,丹参、黄芩、射干等中药材在枣树下扎根生长,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让职工收入翻番。
从开荒造田到良田千顷,从黄沙漫天到绿意葱茏,三十四团在沙漠边缘书写了一个生态与产业共生共荣的故事。在这里,每一棵梭梭都在守护家园,每一株药材都在孕育希望,生态美、产业兴、职工富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三十四团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对路子,沙漠也能变成沃土,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绿色必将成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