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场专栏 > 37团 > 团场信息 > 正文
第二师三十七团:“甜蜜事业”酿造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25-09-17 19:19 来源:第二师铁门关市

9月14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第二师三十七团二连职工王雪松头戴防蜂帽,轻轻掀开蜂箱盖,密密麻麻的蜜蜂正忙碌地进出。这150箱蜜蜂,是他用15年时间,从无到有、从摸索到精通,一步步经营起来的“甜蜜事业”。

2006年,王雪松带着一家人从河南老家来到三十七团,起初承包了70亩地种植枣树。那几年,他起早贪黑,浇水、施肥、剪枝,盼着枣树早日挂果。可枣树生长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加上一双儿女陆续上学,家庭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光靠种枣,收入不稳定,得找个来钱快的路子。”2010年,王雪松偶然结识了且末县英吾斯塘乡的养蜂人郭进周。看着郭进周养蜜蜂,摇出一罐罐金黄透亮的蜂蜜,他心中有了赚钱的思路:“三十七团的枣花、沙枣花、红柳花这么多,蜜源丰富,为啥不试试?”

王雪松拜郭进周为师,开始学习养蜂。养蜂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艰难。“蜜蜂蜇人毫不客气,第一天就被蜇得满手是包,肿得老高。”王雪松回忆道,“晚上疼得睡不着,心里也打过退堂鼓。”但一想到两个孩子的学费,想到一家人的生活,他咬牙坚持了下来。从那以后,他白天跟着师傅学技术,晚上看书、记笔记,慢慢摸清了蜜蜂的习性,学会了分箱、育王、防病、取蜜。

养蜂是“追着花跑”的活儿。每年三四月起,王雪松就要带着蜂箱辗转于团场周边的花期之地。沙漠边缘气候干燥、风沙大,露天扎帐篷、夜里守蜂群是常事。“有时候一场大风掀翻蜂箱,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蜂群全跑了,心里那个急啊!”王雪松说。

但困难从没让他退缩。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与脚踏实地的干劲,他的蜂箱从最初的十几箱慢慢增加到100箱,如今已稳定在150箱,蜂蜜产量也逐年提高。

每到团里的巴扎日,王雪松就早早地拉着自家产的蜂蜜售卖。新鲜纯正的蜂蜜很受消费者欢迎,最多的一天,他卖出30多公斤蜂蜜。“看着大家抢着买我的蜂蜜,心里特别踏实。”王雪松笑着说。因为品质好、价格实在,他的蜜不仅在三十七团、三十八团畅销,还卖到了且末县城,甚至有不少老顾客专门开车来团场找他买。

“今年预计能产出一吨蜂蜜,按照每公斤70元的价格计算,毛收入能有七八万元。”王雪松说,“两个孩子渐渐大了,日子宽裕了不少。说起来,这份养蜂事业里,最甜的其实不是手里的蜂蜜,而是看着生活一天天有了奔头,心里踏实了。”

而他的师傅郭进周也常来看他,两人坐在蜂箱旁,聊技术、谈市场,一聊就是大半天。兵地之间的交流交往,就这样通过一群蜜蜂、一罐蜂蜜,静静融进了彼此的生活。

夕阳西下,王雪松收拾好工具,准备回家。蜂箱静静地立在果园边,等待下一个花季。而他,正用自己酿造的“甜蜜”,铺就一条越来越稳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