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种植户愿意使用我们公司的无人机进行田管。”铁门关市蜂鸟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石建辉感慨地说。
初秋,三十七团迎来了农作物生长的“黄金冲刺期”。连片的打瓜田里果实累累,打瓜田上空,一架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农药喷洒作业,田埂边,石建辉正指导着操作手飞行。
“这家无人机公司的服务好、效率高,价格也公道实惠,打药的时候很仔细,角角落落都照顾到了,我是真挺满意的。”高效又细致的服务,让三十七团二连种植户李铁军十分满意。
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兵团大地,越来越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带着新理念、新技术扎根田野,为农业发展注入青春活力,三十七团“90后”职工石建辉就是其中一员。
三十七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6.55万亩耕地是职工的“饭碗田”,可2024年之前,这里的无人机植保几乎是空白。石建辉来到团场之后,敏锐地察觉到本地无人机服务零散滞后,让他萌生了整合资源、抱团发展的想法。说干就干,石建辉拿出了所有积蓄,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招募了16名志同道合的职工,集资200万元,于2025年4月成立了铁门关市蜂鸟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用“空中作业”替代传统的“弯腰耕作”,不仅填补了当地无人机植保服务的空白,更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农业、带动职工增收的新路子。
公司成立后,石建辉在“作业质量”上下足了功夫,不仅专门请来团场懂技术的“老把式”担任技术师傅,从无人机校准、航线规划到应急处理,手把手带着飞手练技术,还建立了全流程培训体系,每周组织集中培训,复盘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同时,对无人机、遥控器等设备进行全面检修维护,确保每一次升空都精准高效。正是这样的严苛要求,让这支起初略显生疏的团队,很快熟练掌握了各类作物的植保技巧,个个都成了能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
“我们公司目前已有16台设备,业务覆盖三十七团、三十八团以及且末县、民丰县等,截至8月已作业50多万亩地,毛收入有150万元左右。”石建辉介绍。
铁门关市蜂鸟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赵伟锋说:“我们公司不仅为农户提供了优质的植保服务,我自己也在工作中学到了许多实用的农业知识,同时还获得了一份相当不错的收入。”
眼下,铁门关市蜂鸟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的植保作业仍在紧张忙碌地进行,而石建辉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未来。他深知,单一的植保服务远远不够,要想让“科技兴农”的路子走得更稳、更远,就得不断拓展服务业务。“接下来,我们要扩大公司规模,将无人机增至30台,同时增加农药销售业务,让我们的飞手搭配自营农药,为农户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喷洒服务,让农户用得更安心、更舒心。”石建辉对公司的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