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融入血脉的文化传承,是润物无声的精神力量。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好家风涵养社会文明新风,二师铁门关市妇联推出“涵养好家风 共筑家国梦”专题展播,通过“传家书、亮家训、晒家风”的动人故事,展现平凡家庭中的不平凡情怀。今天栏目第三十九期,让我们走进韩春燕的家风故事。
绿皮车辙里的家风年轮—— 司法局韩春燕家风故事
开都河畔的西行序曲
春日的阳光透过二十五团司法所的窗棂,在调解室的木纹桌上勾勒出柳芽的碎影。我指尖轻触制服上的党徽,耳畔忽然响起三十三年前绿皮火车碾过陇海线的轰鸣。1992 年谷雨,父亲将两床老棉被捆成方正的 “豆腐块”,麻绳在包裹上勒出工整的十字结。六岁的我透过车窗,看着中原故土没入暮色,却不知这列西行的列车,正载着我们全家驶向兵团精神的启蒙之地 —— 那些在戈壁滩上生根的岁月,早已在时光里凝成不褪色的印记。
坎土曼与星夜耕耘
初抵二十一团十二连的夜晚,朔风在 15 平方米的安居房外呼啸。父亲用红柳枝扎的扫把将泥地扫得发亮,母亲把锅碗瓢盆摆在表姐夫送的木箱上。当他展开连队分配的 55 亩承包地时,布满血泡的手掌间,月光正顺着褪色的军绿色外套流淌。
此后的日子,父母总在启明星未落时扛起坎土曼。父亲独创的 “节气工作法” 在戈壁扎根:惊蛰深耕要探底墒,白露追肥需看叶相。他的蓝皮笔记本里,苍劲的行书记载着 “3 月 17 日西红柿点种”“9 月 9 日辣椒地浇水”,字迹工整如士兵列阵。母亲则发明了 “三时炊事法”—— 破晓蒸好全天的馍馍,正午送饭时腌渍咸菜,星夜归来后熬煮明晨的粥羹。她用开裂的手指缝补我的书包时,总要将棉线在鬓角抿三下,说这样针脚才够瓷实。那些在土坯房里的日夜,坎土曼上的血泡与星空下的汗滴,早已织成了家风的经纬。
土坯房里的精神烙印
搬入新家那年,父亲在门楣上刻下 “忠厚传家” 四个隶书大字。冬闲时,他总把我们兄妹叫到烧得滚烫的火墙边,用粉笔在旧报纸上教打算盘:“加减乘除就像种地,差个小数点就是荒一垄苗。” 母亲则将化肥编织袋裁成练习本,让我抄写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初中时获奖的作文《我的父亲是军垦战士》里,我曾写下:“父亲的笔记本是戈壁滩的《齐民要术》,母亲的咸菜缸里藏着持家的《朱子家训》。” 那些在土坯房里流淌的教诲,如同埋进戈壁的种子,在岁月里悄悄发芽。
司法所里的春风化雨
2019 年深秋,作为第二师铁门关市司法局的新干警,我站在团场司法所门前。父亲特意从连队赶来叮嘱:“调解纠纷要像滴灌,既要浸润矛盾根须,又不能涝了人情田。” 这句话后来成了我的工作信条。
工人代表赠送锦旗
当我带着调解员历时 34 天为 27 名工人讨回 114 万余元欠薪,工人代表紧握我的手时,我忽然明白:司法为民不仅是法条的践行,更是将父辈 “把根扎进泥土” 的执着,化作润泽人心的春雨。那些在调解室里翻阅的卷宗,那些在当事人之间奔走的脚印,都在延续着土坯房里传承的 “细水长流” 之道。
年轮里的精神和弦
此刻窗外的开都河正逢春汛,三十三载光阴在河床上刻下蜿蜒年轮。父亲的坎土曼虽已生锈,写满农事笔记的蓝皮本却在司法所档案室里延续生命 —— 军垦智慧与法治精神在此共鸣。当年父母开垦的条田已成万亩良田,深埋地下的滴灌带仍在传承 “细水长流” 的持家之道。春风翻动案头的调解卷宗,泛黄的纸页间似有绿皮车的汽笛声传来 —— 这穿越时空的和鸣,正是中华家风与兵团精神共谱的进行曲。在这片父辈用血汗浇灌的土地上,我们既是法治种子的播撒者,更是家风年轮的守护者。
永不褪色的徽章
夕阳将司法所的玻璃窗染成金箔,制服上的法徽与记忆中父母的嘱托在光影里重叠。三十三年时光让我懂得:家风是父亲捆扎行李时的十字绳结,是母亲缝补衣衫时的三捻棉线,是法律文书上严谨的标点,更是服务群众时挺直的脊梁。当开都河再次泛起冰凌,我会带着父辈的军垦基因,在司法为民的田野上,续写新时代的家风注脚 —— 让法徽的光芒,永远映照在这片扎根泥土的年轮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