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师上下在兵、师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师党委十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工作目标、基本思路和措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深化团场和国有企业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和巩固,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职工生活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实现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6年,全师全年生产总值27.79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51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6.12亿元,增长11.8%,(其中工业增加值3.83亿元,增长9.4 %,建筑业增加值2.29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8.16亿元,增长10.4%。在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8.61%、22.03 %和29.36%。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40.77%,第二产业为26.27%,第三产业为32.96%。在9.5%的增速中,第一产业拉动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3.3个百分点。2006年,全师人均生产总值13332元,比上年增长10.5%。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深入贯彻兵团“1+3”文件精神,以减轻职工负担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团场改革。配套出台了贯彻兵团“1+3”文件的实施细则,进一步理顺了国有土地所有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系,扩大了承包职工的经营自主权。生产费自理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2006年,全师承包职工缴纳的生产费中,自有资金总额达4.08亿元,占全部生产费的77.9%。“五户联包”生产费小额贷款0.97亿元,占全部生产费总额的19.0%。承包职工生产自理能力进一步增强。继续执行自营经济贴息贷款政策,2006年,师团两级共贴息588万元,为6153户生产一线职工发放贴息贷款9229万元。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大宗农产品“市场收购”、农用生产资料“一票到户”制度。继续推进团场机构改革。5个中心团场全部实行了“一个党委、一个班子、一个机构、一套财务帐表”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团场机构改革和考核纳编、人员分流工作全部结束。职工减负工作取得新成效。2006年,全师实际落实减负金额2777万元,团场农业一线职工负担比上年减少16.6%,承包职工人均减负1143元。国有工、建、交、商企业着眼于增强活力和竞争力,取得积极成效。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的相关政策,认真做好湖光糖厂、神鹿纺织厂的政策性破产工作,顺利实施了湖光纺织厂整体搬迁。哈满沟煤矿、兵团三建列入国家四年总体规划的第一批关闭破产项目;天泰电力公司正式挂牌运营;冠农股份股权分置改革工作顺利完成,整体接收兵团医药公司。大力推进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绿原”牌商标被命名为新疆知名品牌。积极推进建筑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实施外向型、集团化发展战略。建筑企业加大了省外承揽工程项目力度,成功签订了我师首个跨国工程项目。全师清欠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交通运输企业积极开展以物流业为核心的多种经营开发,基本建成了师、团、连三级初级客运网络体系。商贸流通企业坚持按照市场需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经营布局,在竞争中健康发展。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财务改革深入推进,财务管理不断加强。“三重一大”议事规则得到普遍落实。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师预算内法人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7348万元,比上年增长10.0%。
非国有经济不断发展。2006年,全师非国有经济生产总值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非国有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社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5%,比上年提高0.50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稳中趋涨。据库尔勒市城调队资料显示,2006年库尔勒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从分类消费品价格指数看,食品类价格上涨0.9%,在六大类食品中,除蔬菜类、水产品类分别上涨10.1%和1.7%以外,粮食类、肉禽制品类、
¶分页符¶
油脂类、蛋类均呈下降趋势;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9%;交通和通讯类上涨1.1%;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9%;居住类上涨1.9%;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上涨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2%;衣着类上涨0.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仍很艰巨,大农业内部林果业、牧业的“短腿”问题仍然存在,林果业的特色经济成效不够突出,牧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二、三产业经济占比重低,职工群众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职工队伍管理亟待加强。工业化水平不高,企业服务业发展领域不宽。固定资产投融资渠道单一。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任务紧迫。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急需做大做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
二、农 业
2006年,全师立足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农业产业化建设初具规模。农工收入不断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师完成农业总产值27.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6.21千公顷,下降4.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73千公顷,下降20.5%,棉花播种面积30.31千公顷,增长1.0%,甜菜播种面积5.06千公顷,增长0.4%,工业用番茄播种面积6.02千公顷,增长1.7%,工业用辣椒播种面积5.42千公顷,增长11.1%。全年粮食产量7.52万吨,比上年减少1.53万吨,减少16.9%。棉花产量7.85万吨,增产10.1%,甜菜产量36.43.万吨,增产2.0%,工业用番茄产量64.48万吨,增产13.6%,工业用辣椒产量16.30万吨,增产28.4 %。2006年,全师粮食每公顷产量为5905公斤,棉花为2590公斤,甜菜为72005公斤,工业用番茄为107065公斤,工业用辣椒为30066公斤,分别比上年提高4.5%、9.1%、1.6%、12.2%和15.6%。
不断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步伐。2006年末,全师以香梨、苹果、红枣、杏等为主的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4.71千公顷,水果产量12.87万吨,比上年增长36.8%。2006年,全师当年共完成造林建园面积5.3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2.8%。
2006年农业主要产品产量(一)
产品名称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产量 万吨 7.52 -16.9
棉花产量 万吨 7.85 10.1
甜菜产量 万吨 36.43 2.0
工业用番茄产量 万吨 64.48 13.6
工业用辣椒产量 万吨 16.30 28.4
水果产量 万吨 12.87 36.8
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发展。2006年末,全师大小牲畜存栏头数为57.49万头(只),比上年末增长10.6%,年内牲畜出栏42.56万头(只),增长10.4%,肉类总产量1.87万吨,增长13.0%,羊毛总产量755吨,增长7.2%,牛奶产量15208吨,增长25.3%,禽蛋产量1873吨,增长1.5%。年末存栏鹿4.61万头,增长14.4%,全年鹿茸产量35.30吨,增长22.6%。全年水产品产量2474吨,下降0.8%。
2006年农业主要产品产量(二)
产品名称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年末牲畜存栏头数 万头(只) 57.49 10.6
年内牲畜出栏头数 万头(只) 42.56 10.4
肉类总产量 吨 18664 13.0
牛奶产量 吨 15208 25.3
羊毛产量 吨 755 7.2
¶分页符¶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师乡镇企业全年完成总产值7.49亿元,比上年增长8.1%,实现营业收入7.34亿元,增长9.9%,完成增加值3.13亿元,增长8.3%,实现利税1.45亿元,增长12.0%。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6年末,全师农业机械总动力20.78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0.2%,其中大中型农用拖拉机1934台,减少1.8%,小型拖拉机2507台,增长29.0%,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45万千瓦,减少40.3%,农用运输机械1.48万千瓦,增长0.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63万吨,增长2.1%,农场用电量1.28亿千瓦,增长11.5%。2006年末,全师有效灌溉面积69.95千公顷,增长3.5%,其中节水灌溉面积40.00千公顷。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水利水电建设总投资2.92亿元,完成渠道防渗289标公里,当年完成农作物加压滴灌面积12.23千公顷。到2006年末,全师实施常压软管灌面积为11.99千公顷,全年打井40眼,实现总增节水能力0.44亿立方米。新修灌溉渠道174千米,新挖排水渠265千米,清淤挖排210千米,工程性平地5.11千公顷,渠系建筑物配套977座。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83亿元,比上年增长9.4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12亿元,增长10.9%。其中完成轻工业产值7.94亿元,增长2.1,完成重工业产值3.18亿元,增长41.3%。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含私营)完成工业总产值5.98亿元,增长4.2%,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含个体)完成工业总产值5.14亿元,增长19.9%。2006年,在列入考核的工业产品产量中,有近七成的工业产品产量呈现增长势头。
2006年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万吨 31.60 1.2
发电量 万千瓦时 1879 54.0
成品糖 万吨 5.07 1.1
食用植物油 吨 15437 27.0
配混合饲料 吨 13714 -9.0
番茄酱 万吨 1.62 32.0
发酵酒精 千升 2884 -28.8
石棉 万吨 6.71 3.0
纱 吨 10757 -19.8
水泥 万吨 19.39 14.1
饮料酒 千升 1448 -7.0
机制纸及纸板 吨 . 24334 41.4
工业产销衔接水平提高。2006年,全师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1.41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102.6%,比上年提高8.35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销率105.9%,上升8.20个百分点,重工业产销率94.4%,提高6.70个百分点。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销率107.2%,提高9.5个百分点,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销率97.5%,提高5.52个百分点。
2006年,预算内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列入财务决算汇编的7家工业企业全年销售收入1.55亿元,比上年减少20.2%。两金占用递减率下降0.25个百分点,预算内工业企业由上年亏损282万元转为盈利146万元,比上年增加利润428万元。企业资产负债率比上年提高2.56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取得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全年完成建筑业施工产值6.78亿元,增长21.3%;其中国有独立核算施工企业完成施工产值5.38亿元,增长13.7%;建筑业竣工产值5.56亿元,增长12.1%;其中国有独立核算施工企业完成4.15亿元,增长0.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9.81万平方米, 增长18.4%;其中国有独立核算施工企业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9.74万平方米,增长27.4%。完成房屋竣工面积33.83万平方米, 增长15.7%, 其中国有独立核算施工企业完成房屋建筑
¶分页符¶
竣工面积23.88万平方米, 增长19.0%。全员劳动生产率13.14万元, 增长1.2%,其中国有独立核算施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6.18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6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4%。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完成投资9.30亿元, 增长42.2%; 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投资0.50亿元,增长1.05倍;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投资0.03亿元,下降96.1%;个体私营经济完成投资0.37亿元,下降60.4%。按建设性质分:新建项目完成投资0.74亿元,下降52.1%;扩建项目完成投资1.64亿元,增长2.14倍,改建和技术改造完成投资6.02亿元,增长17.2%,单纯购置完成投资0.44亿元,增长1.52倍,建造生活设施完成投资1.36亿元,增长12.0%。.
投资结构性调整力度加大。增长较快的国民经济行业有纺织业、煤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和教育等。第一产业投资3.28亿元,比上年下降1.3% ;第二产业投资2.72亿元,增长0.8%,;第三产业投资4.20亿元,增长73.0%。
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塔什店联合矿业公司60万吨井田改扩建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0.1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0.24亿元;1.10亿吨煤炭资源勘探工作已全部结束。36团米兰洼地钾盐矿项目一期工程如期竣工,盐田、厂房、生产设备等已建设安装完毕,已完成投资0.48亿元。29团银纺公司3万锭精梳项目已完成投资0.91亿元、天润公司节水器材项目等顺利建成投产; 且末支队农业开发项目完成投资0.32亿元,已完成2万亩红枣的定植和套种。煤电一体化、煤化工等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正在抓紧进行。22团、31团和34团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已完成投资0.17亿元。
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十大民心工程”建设。在全面完成兵团下达的改造职工危旧住房1500户的基础上,师团自筹资金1888万元,改造危旧住房 1500户。全年职工危旧住房改造完成总投资0.99亿元,竣工房屋面积19.80万平方米。建设连队综合活动室12个,新建、改扩建连队卫生室54个。有127个连队卫生室达到兵团甲级卫生室建设标准。新建各等级公路210余千米,其中通连公路104千米,新增通班车连队22个。建成团场户厕4个,新建户用沼气池2481个。为240户少数民族和汉族特困职工家庭赠送了电视机。22、223团等团场连队绿化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了林床整治、水利设施建设配套工程。焉耆垦区广播电视联网工程基本结束。师老年公寓建成投入使用。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造林4.23千公顷,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80台,6033千瓦;建筑畜禽生产用房0.50万平方米;改建公路127.5千米;新增住宅28.64万平方米;新增学生席位2180席,学校建筑面积0.89万平方米;新增医院病床80张,医院建筑面积0.24万平方米。全年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8.94亿元,比上年增长6.3 %.
五、公路运输业
公路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客运量773.41万人,比上年增长3.8%。旅客周转量2.36亿人公里,增长3.1%,完成货运量777.57万吨,增长10.2%,完成货物周转量3.55亿吨公里,增长13.2%。年末拥有民用汽车2.49万辆,增长17.8%,其中载客汽车0.16万辆,增长18.4%,载货汽车0.12万辆,增长6.5%。全年公路运输业营运业务收入2.09亿元,增长12.3%。个体公路运输业快速发展仍是推动我师公路运输业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全年个体公路运输业完成客运量765.91万人,增长3.8%,完成旅客周转量2.35亿人公里,增长3.1%,全年完成货运量777.47万吨,增长10.2.%,完成货物周转量3.55亿吨公里,增长13.2%。个体客运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占全社会客运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的99.6%和99.9%。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6年,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4.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8.06亿元,增长16.0%,餐饮业1.36亿元,增长23.6%,其他行业0.37亿元,下降22.9%。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22.82亿元,增长9.5%,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13.81亿元,增长7.3%。年末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库存总额5.76亿元,增加8.3%,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库存总额4.36亿元,增加31.1%。
¶分页符¶
七、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22.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5倍,其中全为出口。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06年末,中国农业银行巴州兵团支行本币各项存款余额3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13.73亿元,增长36.1%,居民储蓄存款18.14亿元,增长8.0%。受国家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商业银行强化贷款风险管理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贷款下降。2006年年末本币各项贷款余额12.28亿元,比上年末减少9.3%,其中短期贷款8.13亿元,减少13.6%,中长期贷款4.15亿元,增长5.3%。存贷差达19.59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库尔勒分公司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大核保核赔工作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积极优化险种结构,保费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全年实现保险业务总收入9890万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农业险业务收入2712万元,减少6.4%,财产险业务收入636万元,增长70.0%,机动车辆保险业务收入3569万元,增长19.4%,人身保险业务收入1959万元,下降1.0%,其他险业务收入1014万元,增长17.9%。五大险种业务收入结构由上年的31.84:4.11:32.84:21.75:9.46转变为27.42:6.43:36.09:19.80:10.26。随着保源增加,风险加大,各类保险赔(给)付金额上升。全年累计已决各类保险赔案1.11亿件(人),累计各类保险赔(给)付金额4908万元,比上年增长0.9%,赔付率49.62%,其中财产保险业务赔(给)付金额31.00万元,增长69.6%,赔付率4.88%,机动车辆保险业务赔(给)付金额1959万元,增长1.9%,赔付率54.88%,农业保险业务赔付金额1657万元,增长10.8%,赔付率61.10%,人身保险业务赔付金额1188万元,下降12.2%,赔付率60.63%,其他保险业务赔付金额73万元,减少0.2%,赔付率7.2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2006年末,全师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435人,各类科研机构18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和技术人员1247人。
2006年,全师全年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1252万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上级拨款306万元,增长4.1 %,师自筹946万元,增长9.4 %。全年全师共开展各类科技研究、开发、推广项目75个,其中国家级项目4个,兵团级项目13个,师自列项目58个,全师科技项目执行率达98%。一批科技成果通过验收。通过兵团级验收鉴定的科技成果1项,通过师级验收的科技成果15项,2006年,有2项科技成果获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有4项科技成果获兵团科技进步三等奖。有15项科技成果获师科技进步奖(2005年度),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建立了棉花、辣椒、番茄、香梨、马鹿、奶牛等科技示范基地,重点推广了育苗移栽、棉花双膜覆盖播种、测土配方施肥、杂交F1种、辣椒、番茄高产栽培、枣树矮密早丰栽培、绵羊生物高效繁殖、马鹿人工授精、河渠水移动式滴灌机组等农业新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到2006年末,全师拥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2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含独立设置少数民族学校1所),小学34所,在校小学生30193人,初中生16639人,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5676人,教职工人数3641人,其中专任教师329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及儿童3815人(含学前班)。2006年,全师小学、初中儿童少年入学率和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办学质量稳步提高,高中录取工作步入良性循环。普通高中计划招生率达到60%,高中阶段教育升学率达到90%。全师高考升学率达到94.7%,综合上线率达到94.7%,会考综合及格率达到86.7%。全师适龄儿童入园(学前班)率达到85.6%。全面启动了团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4.20万名中小学生免除杂费336.70万元,为1.80万名中小学生免除书费267.20万元,补助公用经费575.30万元。大力实施团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快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兵团级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团场的课改工作全面深入展开。华山中学、八一中学顺利通过了兵团首批示范性高中的评估验收。巩固扫盲成果。青壮年复盲率控制在2%以下。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6年,文化工作坚持“三贴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2006年,认真组织开展了兵团第十个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重点内容的“三德”教育月活动,开展了第四个公民道德教育月和第24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深入开展未成年
¶分页符¶
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五个一”工程。围绕建党8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等主题活动,先后举办了青年歌手大赛、主题演讲比赛、美术书法摄影大赛,组织举办了全师首届青年文化节、“民间工艺品”大赛,开展了“敬老爱幼”“我为家乡献份爱”青年志愿者活动和读书征文活动。29团团史馆、师展览馆和22团展览馆先后被列入兵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参加了兵团第六届职工文艺汇演暨兵团美术书法摄影联展活动,获得团体二等奖。开展了“廉政文化才艺展风采”汇演、第三届“绿原杯”文学征文大赛等活动。认真开展和实施了“西部助学工程”和“百团连文化戍边”工程。加大了对“宣传文化站点”及文化市场的建设、检查和管理力度。深入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06年,有11家兵团级文明单位通过了兵团复验,监狱管理局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博斯腾宾馆、21团被命名为兵团级文明单位。
2006年,宣传工作认真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新闻宣传工作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全师在中央级和省级新闻媒体刊用稿3326篇(幅),比上年增长18.4%。2006年全年出版《绿原报》145期,发行报纸180.24万份。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到2006年末,全师拥有转播差转电视台18座,调频和有线广播14座。年末全师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到2006年末,建成电视光缆长度1958千米。焉耆垦区广播电视联网工程基本结束。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广大职工群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2006年,开展了“医院管理年”、治理商业贿赂和打击非法行医等活动,加强了卫生行业行风建设,卫生系统行风明显转变。加强了对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2006年末,全师拥有各类卫生机构44个,其中医院22所,卫生所(室)19所,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焉耆中心血站、师卫生监督所各1个。床位总数1373张,卫生工作人员257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45人。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6.59张,卫生技术人员10.77人。
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2006年,举办了全师第五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华山中学组队参加了兵团青少年田径锦标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组织师老年体协先后参加了自治区第四届老年人运动会、兵团门球精英赛。分别在三个垦区组织举办了老年门球个人技能比赛,组织举办了庆祝老人节门球邀请赛、太极拳(剑)比赛、柔力球比赛、第二届中国象棋、中国牌新番比赛。开展了老年健身快步走达标活动。
十一、环境保护
2006年,开展了“全面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强化环境监管,进一步加大了污染物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开展了对垦区饮用水源地、团场医院污水及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等专项治理活动。组织开展了“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加大了环保宣传力度,污染治理能力提高。2006,全年工业锅炉烟尘排放量480吨,比上年增加71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268吨,增加220吨,COD排放量6500吨,增加1025吨,工业粉尘排放量3300吨,增加1362吨。加强了对污染现场的检查整顿、排污申报登记及排污费征收工作。环境监测等基础性工作得到不断发展。
十二、人口、就业、职工生活与社会保障
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2006年全年,全师出生人口832人,出生率为3.99‰,死亡人口1035人,死亡率为4.97‰,全年净减人口3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8‰。计划生育率100%。2006年末,全师总人口为20.8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2%。年末全师家庭总户数73445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2.83人。
2006年末,全师全部在岗职工5.49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5%。年末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0.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0%,比上年末下降0.23个百分点。
职工收入稳步提高。2006年,全师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9872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庭院经济纯收入16189万元,增长14.0%。2006年,全师全年在岗职工平均人数为53986人,在岗职均工资14795元,增长16.7%,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5.5%。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7615元,增长13.7%,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5%。
¶分页符¶
社会保障事业扎实推进,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全师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总收入为3.04亿元,征缴率达111.6%。其中实际征缴养老保险基金2.08亿元,征缴率为117.8%,征缴医疗保险基金0.68亿元,征缴率为99.99%,征缴失业保险基金0.19亿元,征缴率为100%,征缴工伤保险基金0.06亿元,征缴率为100%,征缴生育保险基金0.03亿元,征缴率100%。2006年,实际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5.10亿元。五项社会保险待遇拨付率均为100%。20006年,师制定了建筑企业农民工住院医疗办法、农二师职工家属小孩住院互助医疗补助办法,实现了社会保险征缴面的广覆盖。
进一步做好“低保”工作,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生活,确保实现应保尽保。2006年,全师月平均发放低保金6526户12997人,月均发放低保金99.23万元,月人均81.08元。全年发放临时救济金计5160户次9114人次,发放临时救济金151.12万元,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1190.73万元。认真做好抗灾救灾救济工作。全师18个经常性社会捐助站(点)全年共接受募捐款物96.23余万元,全年审批发放扶贫帮困资金25.92万元,审批发放救助卡5100张,全年累计救助灾民3.50余万人(次)。
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扶持政策,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2006年,全师全年提供就业岗位信息753人次,办理求职登记3975人次,免费职业介绍265人次,免费职业指导、政策咨询3132人次。累计完成各类培训4.59万人次。加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贷款的发放力度。全年发放就业援助小额担保贷款56万元。2006年末,全师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员5471人,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11.0%。
注:1、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指标增长速度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及总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
3、公报中有关数据如有出入,以《农二师统计提要—2007》数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