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团
机构职能

一、地理位置

第二师三十七团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境内,东与若羌交界,西与民丰县接壤,南屏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与西藏自治区为邻,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尉犁县相接。315国道贯穿于其中,三十七团处于国道中段。

第二师三十七团在且末县区域内由跃进地区、红旗地区、石棉矿区、康都小区四部分组成。

三十七团跃进地区位于且末县城以西16公里处,“315”国道以南,地理坐标为东经85°23′37″,北纬38°06′40″。共驻扎支队三个连级单位,土地面积763平方公里,有可耕地面积1.7万亩,其余部分是沙丘和荒原。

红旗地区位于且末县城以南6.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85°32′35″,北纬38°04′46″,土地面积513平方公里。驻扎支队5个企事业单位,有可耕地面积近4000亩,是且末支队前期支队部所在地。

1975年且末支队以75万元(人民币)在海拔3800米高的昆其布拉克山上购买且末县石棉矿一座,修盘山公路42公里,架桥涵6座。

且末垦区属于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达2907.7小时,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10°,七月平均气温25.4°,高温可达43°,无霜期165—180天,平均降水量18.6毫米,平均蒸发量2506.9毫米,每年8级以上大风平均15.8天,最多37天,沙尘暴和沙尘天气193.7天。

二、建制沿革

1964年8月奉兵团命令,成立兵团工三师且末35号信箱,主要任务是改造战犯、修筑“315”国道任务。建队初期,农二师且末工程支队民警职工住的都是“地窝子”和临时搭建起来的土坯房,他们在没有任何先进工具的情况下,为提前完成“315”国道的修筑任务,他们用独轮车拉,用肩挑,用背扛,利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了敦煌至民丰640公里的国道修筑任务,沟通了敦煌、若羌、且末至民丰到和田的边疆通道。

1969年—1974年,兵团工三师且末35号信箱改称为工三师民丰支队。1975年初归属农二师管辖。1975年4月农二师党委根据中央司法部的决定,将兵团工三师且末35号信箱改为农二师且末工程支队包括(农二师且末劳改支队)编制。

1976年7月,兵团体制撤销,归属巴州且末工程支队管辖1982年兵团体制恢复后,到1984年7月,重新恢复农二师且末工程支队(农二师且末劳改支队)编制,形成了一个单位两块牌子的状况。

从1984年7月恢复后,因为兵团没有再给农二师且末工程支队有其他命名,农二师且末工程支队(农二师且末劳改支队)的称谓一直延续至今。

1985年3月,且末支队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自行建设和投资实施车而臣河流域13公里西岸大渠施工任务,1988年5月竣工交付给且末县管理使用,扩大且末县耕地面积10万亩。

1993年根据兵团和师党委关于开发建设且末地区水土资源战略的总体要求出发,且末支队在跃进地区成立了前沿开发指挥部,实施农二师党委第二次对且末地区战略开发的计划。并对且末支队党委提出了发展战略方针是“坐稳农业,手伸矿山,狠抓两棉”的指导思想,要求且末支队当年扭亏为盈,次年创造利润,再造支队辉煌。

1997年随着监狱安犯的逐年减少,且末支队将原来5个中队组建成一个监区,集中所有中队在跃进地区开荒造田,转产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地膜棉生产。

2005年4月,农二师党委结合全师农业生产建设的需要,确立且末垦区为主要开发建设的地区,调任丁利文同志到且末担任“且末垦区农业开发建设前线指挥部”指挥长,组织全师10个有经济实力的团场到且末支队跃进地区实施农业开发任务,决定在跃进地区开垦土地2.1万亩,主要发展生态经济林,用以改善且末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帮助且末支队改善经济落后的条件。

2007年农二师党委根据中央司法部的指示与要求,调任黎明同志为且末支队(监狱)支队长,并接管2.1万亩生态经济林的种植任务。

2009年4月7日,农二师党委根据中央司法部的指示精神,实行“监企分离”,分开后的农二师且末支队暂时保留“农二师且末工程支队”的编制至今。

三、面积人口

且末支队土地面积  719.8平方公里。1992年以前 耕地面积2800亩,人口700余人,主要种蔬菜,2005年以前耕地面积4500亩人口1300主要种植棉花粮食,2006年耕地面积1.7万亩,人口2270人,种植棉花红枣共计1.7万亩2010年耕地面积2.7万亩,人口2270人,主要种植红枣和棉花。

且末支队下辖8个基层单位,其中一个机关、2个事业单位、5个企业单位,总人口2270人,其中事业单位人口42人,企业干部67人,企业职工650余人,离退人员和其他人员900余人。

四、小城镇建设

且末支队按照属地划分为红旗地区、跃进地区和石棉矿地区,康都小区四个部分组成,2007年前后分为红旗地区、跃进地区、石棉矿区三个部分,全是土坯平房,用电由且末县供给,电视两个频道,职工年效益人均不到1000元。

2007年以后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支队从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入手,抓住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积极争取建设上级建设项目,曾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已建成90多栋廉租房,安置职工群众160多户,但仍有一些家庭居住在六七十年代修成的土坯房里。

2009年以来,且末支队结合且末县城镇建设的要求,经过与且末县委政府的多次协商,以1370万元的建设资金将且末县政府办公楼所在地包括52.6亩皮地进行买新,在且末县城进行小城镇建设,2009年4月27日上午,且末支队小城镇建设奠基仪式在且末县新址小区进行,规划用地面积33063平方米,建筑物用地7825.67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34289.96平方米,绿化率达40.2℅,总建筑栋数为6栋,第一期建设2栋,建筑面积9740.52平方米,其中四层一栋,带底商5829.51平方米,六层一栋3911.01平方米,总造价:1173.53万元。

支队廉租房建在县城之后,可以弥补职工群众在生活、办公、子女就学、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缺陷问题,给120户职工群众的生活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支队职工群众住进地方县城,享受市民生活条件在兵团历史上实属首次。

且末支队按照地名有一镇和自然村落3个,其中有苏干特镇,苏干特村、欣和村、田园村,总面积13200余亩

五、经济建设

1968年4月成立时,组成了一支部穿军装的部队,担任着改造战犯,修筑315国道的任务,花费了10年的时间完成了敦煌至民丰640公里的任务。1978年,这支队伍分成十多个建筑队,奔赴边疆,寻找落脚点,留守人员,先后在红旗地区、跃进地区、东方红地区利用铁锹、砍头曼开垦荒地2.8万亩,修水渠11条30余公里,交给地方管理种植和使用。1982年,随着兵团恢复建制和全国严打斗争的开始,在1984年兵团将且末支队作为重要安犯重要团场之一,1984年至1986年7月,农二师且末劳改支队正式成立,命名为农二师且末支队(且末监狱),分别在“315”国道沿途建立5个劳改中队,1985年在海拔3800米的昆仑山上建石棉矿1座,修筑盘山公路40公里,架桥6座。1985年8月,在车尔臣河两岸修筑“革命大渠”1条,长13.2公里,每秒流量6.2立方米/秒,1988年9月完工,交给地方使用。1992年开始将工作重点转移农业生产和建设发展上来,主要农作物种植棉花,由耕地5000余亩,种植棉花3000余亩,种植粮食作物2000余亩,棉花籽棉单产200余公斤,国民生产总值645万元,承包土地职工年收入最高达到5524元,单位经济亏损0.47万元,在2005年,根据农二师党委关于开发建设且末地区水土资源战略部署,为农二师新建团场38团做后备供应基地,开发建设且末,改善且末生态环境的需要,于2005年由农二师党委牵头,组织10个有经济实力的农牧团场到且末支队跃进地区进行土地开发,当年完成2.1万亩开发建设任务,使且末支队的土地面积增加到1.7万亩。经过两年的土地改良,到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上升至1292万元,职工均收入达到8853元,企业摆脱了困境,创利润11.6万元,2010年,支队耕地面积逐步扩大到2.3万亩,承包土地的职工大力发展红枣种植,职工均承包红枣15余亩左右,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375万元,职均收入达到1.3万元。

联系我们
      37团值班电话:0996-7626547
机构领导

黄振宁      37团

王玉东      37团

内设机构

党政办公室

党建工作办公室

经济发展办公室

社会事务办公室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

财政所

城镇管理服务中心

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文体广电服务中心

社会事务服务中心

核算中心